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朴若专栏

很多企业在经营中有管理提升的要求,却限于各种约束,单靠自身资源和能力难以达成目标。想要借助外力,又不知何去何从。朴若基于企业现实中的困惑,对管理咨询开辟专栏进行介绍,以期有缘者引发思索,明确认识,采取合理的应对之举。
和企业说管理咨询之一 

       企业是否需要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漂洋过海,进入中国应该有二十多年了,长足发展,方兴未艾,渐成燎原。诸多企业受益匪浅。不过,依然有相当多的企业对此知之甚少,比较陌生。即便在北上广深——中国管理咨询的主要根据地,不乏说起来一头雾水者:“管理咨询?好像听说过,不太清楚是干什么的,不知道有没有用”。不了解,不清楚,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管理咨询的认知现状。

 

那么,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思考,对于管理咨询,企业是否有必要去了解,是否真的需要,用与不用到底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荀子·劝学》有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假于物,为我所用。借势、借力于外部有利形势、资源和条件,完成独自难以完成,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把握机会、提升境界、达成目的,让自己的舞台更广大,这是善学善行者留给我们的智慧。

 

实际上,善假外物这等智慧早已转化为生产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已习惯其中,并奉为常识。借助于老师传道授业,接受教化;借助于医生济世悬壶,得到救治。现实中找不到囿于己力而独活的人或组织。原因很简单,没有谁会具备应付所有情况、所有局面的所有资源和所有能力。

 

不错,我们假借外物已久,但生存的环境从未停止变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在动态的世界中活下来,活得好,仅习惯于借助原有外物,不去尝试新生事物很有可能造成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落后于时代,或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所以,假借外物不难,但难在善假外物,难在形成善假外物的思维和习惯。

 

人分九等,万有不齐。对于外部形势和外物,有不觉者、迟缓者、敏锐者,有不用者、不善用者、善用者。能否具备善假外物的思维,先人一步觉察和善用外物,成为人和组织不断分化并决定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管理咨询即为外物中的一个。同样如此,有企业先觉善用,有企业不知不用。源于美、日的管理咨询,常被比作企业医生,为治疗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未病已病而生。企业医生多不为企业所知,缘于企业还没习惯于去求助于医生。

 

人有生老病死,三灾八难,没有医院和医生的情况难以相像。有电视剧台词:“打在胎里就随时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儿就能把咱弄成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不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能让产钳把脑袋夹瘪了。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头等着咱。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就能把咱撞个半死。……是个人就饱经沧桑”。略有夸张,但意思不错。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和人十分类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业、发展、成熟、衰退抑或再次发展,从单一产品到多种产品,从单体企业到集团公司,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国际市场,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环境,强化自身,保持健康。

 

与人相似,企业之病不可谓不多。管理薄弱是病;成本高企是病;效率低下是病;政出多门是病;政令不通是病;职能缺失是病;士气低落是病;人才缺失是病;人心不齐是病;绩效不达是病;决策失当是病;管控错乱是病;资金浪费是病;盲目投资是病;效益不佳是病;前途不明是病。

 

每个企业都可能患上这样那样的疾病,都可能带病运行。不以为然,听之任之,或无力解决,又不善借外力的,日久不乏小疾成病,由轻转重,由重转危,或成膏肓之患。前有沈阳飞龙、济南三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外有安然、柯达、诺基亚、索尼等国际巨头,兴时雄踞世界,败时土崩瓦解。事后复盘,无非患病日久,无力回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失察失鉴只会蹈前车之覆。

 

企业有疾不足为奇,关键在于对待疾病持何种态度。有讳疾忌医,不以为然,终把小疾拖成大病难以收拾者;有积极面对,寻医问药,想方设法也要除弊治病者;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主动化隐患于无形者。当然,也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医生,有了病也不知道找谁的人。几种情况,高下无须讨论,结果也不难预料。

 

回到前面所说的问题,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思考,对于管理咨询,企业是否有必要去了解,是否真的需要,用与不用到底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有言,知识决定命运;又言,态度决定命运。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善不善用,都是企业的造化与选择。何去何从全由自己,只是自花自果,什么选择承担什么后果而已。无他,一念之间,看企业是否愿做善假于物的智者了。

和企业说管理咨询之二 
       企业该找什么样的管理咨询

 

我们说,社会性是企业的一个基本属性,在一个各种因素、各种资源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社会里,求生存、图发展,企业必须要善假于物,充分借助外部的资源和条件。

 

我们把管理咨询喻为企业医生。有了疾病,需不需要请医生,企业会有自己的决断。那么,如果请,该请什么样的医生更好?

 

实际上,如果对管理咨询了解不多,寻医问药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面对众多咨询公司,莫衷一是、无处下手是很正常的反应。有广告称,XX产品不看广告看疗效。事情经历后才明白,不用哪知道疗效?找医生看病亦然。不过,准备在先还是有帮助的。

 

一、先说管理咨询公司,也就是企业医院

 

咨询公司可有多种分类。现择其规模来分,简单却也能清晰地说明问题。大体来说,咨询公司分为国际咨询公司、国内大中型咨询公司和国内中小型咨询公司三类。

 

国际上的咨询公司,以麦肯锡、罗兰贝格、波士顿管理集团等代表,历史悠久,为咨询行业的发展源头所在。国内大中型咨询公司,尤以依托著名高校资源的学院派为代表,如和君创业、华夏基石、北大纵横等,为本土咨询行业的先行者。此外,还有众多本土管理咨询公司。

 

存在即合理,三类咨询公司各有所长,各具特点,各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

 

国际咨询公司来源于欧美,理念和工具堪称前沿,这与其所服务的欧美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是相吻合的。基本上秉承了欧美原汁原味的风格。在中国多服务于重量级企业,多打大手笔战役,要价十分惊人,咨询费用动辄百万千万美元。不过,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国与欧美管理水平差异等原因,国际咨询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不紧的问题,屡有失败案例。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管理风格、管理水平下的适时变通能力,是国际咨询公司的一个较明显的短板。

 

本土大中型咨询公司,早期由高校专家教授亲自带队参与咨询,抓住国际咨询公司不善变通,多个在华项目纷纷受挫引发质疑的机会,推出较之更适合于中国企业的咨询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得到认可,取得一席之地。本土的中小型咨询公司,基本上也是由大中型公司中的咨询顾问另立门户而成,与大中型咨询公司有一定的渊源。本土的咨询公司,深谙国情,对中国企业的理解和认识较国际公司更为深刻,开出的药方也易于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收费上也更易让国内企业所接受。不过,在自身建设和知识管理上,与国际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同的管理咨询公司,就像不同的医院,各有千秋。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看得起,治得好,药到病除应是衡量的唯一标准。

 

二、再说咨询方式,也就是给企业看病的方式

 

管理咨询看病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为国际公司及多数本土公司所采用,即引进版的报告式的咨询方式,以咨询报告为服务成果。一种开始在少数咨询公司所采用,即关注咨询方案实际应用效果的咨询方式,是对报告式咨询方式本土化改良的结果。二者区别在于,一种是未加变动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是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前者是源头,后者更有生命力。

 

有人打比方,报告式的咨询方式,是先看医院有什么药,再给企业开什么方,一药一方治百企;实效式的咨询方式,是先看企业有什么病,再给企业开方抓药,一企一方,百企百方。实际上,两种方法的分别在于理念的不同。标准化、同一化,是西医的思想;因人而异、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理念。管理咨询本为泊来品,外来事物,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传统的思维和行事方式。

 

报告式的咨询方式,一药治百企,脱胎于欧美较高水平的管理实践,适用于欧美企业的咨询要求。而这种工作方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国,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水土不服的问题,面临着与实际相结合的需要。总体来说,报告式的咨询方式在中国,尤其是在民营企业难以得到完全的认可和接受。钱没少花,病无起色,与企业初衷相去甚远的情况并不少见。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个套路、一个标准化的药方显然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实效式咨询方式的出现,是一部分管理咨询从业者基于对报告式咨询现状的反思,而进行的一种自发性改良,是管理咨询在中国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缘于为企业治病收取实效的需要,也缘于企业医生自身提升的需要。实效式咨询旨在变药方为实效,对咨询公司和咨询顾问在经验、能力、思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具备实效式咨询意识和能力的咨询公司尚不多见,也成为现有咨询行业中较为稀缺的资源。

 

三、再来说说咨询顾问,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医生    

 

如果把咨询公司比作医院,那么在医院中真正为企业诊治的是咨询顾问。所以,与其说企业是去找咨询公司,不如说是去找合适的咨询顾问。

 

如同医生,咨询顾问有一些共性要求。较高的学历和良好的管理学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经验上、见识上、经历上、思维上、处事上,则各有不同。

 

而对咨询顾问的看法,则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有人把咨询顾问分为熟手和高手。熟手者,走的是套路,高手者,讲的是实效。

有人把咨询顾问分为专才和通才。专才者,讲求专业精深;通才者,讲求融会贯通。

有人把咨询顾问分为技师和导师。技师者,疗病在身;导师者,救人改命。

有人把咨询顾问分为执业和敬业。执业者,以医为业;敬业者,以患为重。

 

企业看病,有轻有重,有急有缓,选择医生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头疼脑热,熟手、专才、技师、执业者均可胜任;若从解决企业重大疾患,解决根本问题,则非高手、通才、导师、敬业者不可。

 

如何选择,看需要;遇到哪一个,看缘分。

和企业说管理咨询之三 
        企业如何做管理咨询

 

企业做管理咨询,有三件事要端正。一是心态。二是态度。三是定位。

 

一、先说心态。想要把事做好做成,心态的端正平和是一个前提

 

第一点,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心态。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做事情是要有合理投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上医院如此,给企业看病也是如此。企业要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能进行多大的投入。病症不同,治疗手段不同,耗时耗力不同,投入也相应有所区别。

 

若决定做管理咨询,企业可效法听人劝的齐威王。摆正心态,做多少事,进行多大的投入。该省的省,该花的花,正常合理的预算不可过度削减。三个疗程能治好的病,只肯花一个疗程的钱。治疗上的短斤少两,无异于拿自己开玩笑,可能落得两空的结果。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正常限度内的费用是要得到保证的。

 

第二点,对病程要有一个合适的心理准备。

 

无论大病小病,轻重缓急,诊断和治疗总会一个过程。有企业一做咨询,指望立竿见影,马上见效。岂不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患病,多是积重难返,揠苗助长的心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引发很多其他的问题。

 

二、再说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看病就要有一个看病的态度。配合医生,积极应对,以期早日痊愈。不过,也有企业恰恰没有一个看病的样子。拖沓散漫,漠然处之,沟通不畅,配合不力。把治病当成儿戏,医生追着病人跑。如此对自身不负责任,无论花多少钱,祛病难有好的结果。

 

三、再说定位。如何定位,将决定企业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诊治中来。

 

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为企业诊治的过程中,需要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有企业一推六二五,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咨询顾问,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医生者,长于诊断和治疗,利用的是管理规律及思维能力。但开方的基础是找到症结所在,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必须依靠企业的配合。企业切不可袖手旁观,被动应付。做一个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收效自然不同。

 

所以,请医生治好病,正确的心态、态度和定位缺一不可。

 

我们讲,功夫在诗外。假借外物是明智之举,但一味被动依赖却不可取。企业不仅需要他助,更需要自助。不仅要去求人,更要去求己。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掌控了内因,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住了主动。善于掌控内因者,方能真正地善假外物,取得最大的成效。

 

做事如此,做管理咨询同样如此。